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人自古至深的浪漫情怀,是对于爱情的美好期待与祝福。8月22是今年的七夕,苏州整座城市都弥漫着浪漫的气息,在烟雨蒙蒙中流淌着温情与幸福。
苏州有一座以“爱情”的名义命名的古典园林园林,就是耦园。8月22日,第二届苏州园林婚博会在“百年爱情园林”浪漫开幕了。
8月22日,第二届苏州园林婚博会在“百年爱情园林”耦园开幕。婚博会开幕现场, 7组新人身着不同朝代的婚服,通过演绎还原最真实的朝代婚礼场景,让游客在这座浪漫的园林中,沉浸式体验着一个“始于周朝、梦回大唐、缘起宋代、经于明代、忠于现代”穿越千年的盛世佳节。最后,新人还被颁发了耦园原创传统婚礼婚书。
七夕的耦园中,精美的服饰、妆造,极具创意的人文摄影展、婚礼美学场景布展琳琅满目,带来了苏式浪漫与园林文化相结合的独特婚礼体验。
烟雨江南中能寻觅到这样一处良缘胜地,感知着多样的婚礼创意,深厚的传统婚俗文化,恒久的爱情园林魅力。这个七夕,是如此美好。
苏州素以园林众多闻名于世开云彩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名录的耦园是十分特别的一座,特别之处就是它是一座以爱情为主题的园林——耦园的“耦”字,通今日的“偶”。
耦园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小新桥巷,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沈秉成购得废园。当时沈秉成有归隐之意,故聘请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
“耦”通“偶”,有夫妇偕隐之意。耦园落成后,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八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园中留下了许多二人琴瑟和鸣的痕迹,长廊相对,假山成双,花窗成对,池井呼应,建筑两两对称,隐喻了园主夫妇二人琴瑟和谐、伉俪情深的真挚爱情。
如今,这座“爱情园林”又有了全新的现代演绎。耦园里设有一处美轮美奂的姑苏区婚姻登记处耦园登记点,满满的仪式感和专属的江南浪漫满足佳偶们最甜美的期望。
其实,在苏州,有着爱情故事的园林不止一座,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的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就藏有一份朴素的苏式幸福。
提到沧浪亭,人们总能想起《浮生六记》这部作品。主人公沈复生于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初遇舅女陈芸定情,后娶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至芸娘积病身故,离家漫游,遂作《浮生六记》,慰夫妻生死隔离之思。
“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身为布衣夫妻,沈复与芸娘只是沧浪亭的邻居,但正是清雅的园林,承载了他们的人文生活情趣。
以山林野趣著称的沧浪亭在苏州诸园中独树一帜,园内有两大特色:一为复廊,北面的复廊临水而行,隔水可赏墙外市井风情,南面复廊则背山,可一览园中景致的山野意趣;二为漏窗,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无一相同,令人惊奇。漫步园中,这份古老的幸福便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开云彩票。
在苏州,有着大量有关七夕节的风俗,吃巧果、染指甲、穿针、浮针、祈种生、送健绳等甚是有趣。
七夕时,品尝时令美食“巧果”是过去苏州人的一大习俗。巧果是一种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民间管这种食物叫“苎结”。吃巧果,寄托的是让食用者心灵手巧的美好愿望。
七夕又称为“女儿节”,妇女会借此展示自己的美貌,所以就有染红指甲的习俗。凤仙花于初夏至深秋次第开放,这种草本小花虽不怎么起眼,却受到历朝历代年轻女子的喜爱,是染指甲且颜色经久不退的好原料。
七夕这天,妇女们都要比赛穿针引线,谁穿针多,谁便更聪慧。而浮针则更为有趣,七夕节的前一晚,用杯子盛一杯水,放置院中,等天明日出后,在太阳底下晾晒,水面慢慢生成一层薄膜之后,捏一枚小针放在水面上。倘若倒影幻化出动物或者花草等各种形状,就预示人会变聪明。
祈种生是七夕节中旧时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生育信仰。用红丝绳将种植的绿豆苗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
江南还有着“七月七、送健绳”的风俗。传说喜鹊因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急需大量绳子,当初为这对情人说媒的老黄牛,想起民间在端午节给小孩手腕拴彩绳以求健康,就发动人们献绳。于是大家相约在七月初七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绳扔到屋顶或窗台,以助牛郎织女相会成功。
林林总总的七夕风俗勾起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白婚纱和黑西服,期待着在自己人生中的重大时刻里添加更多中式浪漫的色彩。而这样的期望凭借耦园婚庆融合一体化服务既可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