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镇政府坐落于某某镇中沟村,占地平方米。近几年,镇政府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及市绿化委员会关于城市绿化的指示精神,在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某某镇政府不断加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按照“普遍绿化,重点提高”的原则,镇政府把环境绿化美化纳入建设整体规划,设计了绿化方案,积极筹措了绿化资金。××年投资万元改造了政府大院,新建了草坪、花坛、假山、凉亭、喷泉等。××年又投资万元,在镇区公路两侧铺设了花砖,架设了路灯,并在公路沿线植树余株。建设草坪平方米,花坛平方米,植树株,花草错落有序、庭院容貌整洁美观,绿化面积达到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为了节约资金,每年开春植树时节,镇政府机关全体干部义务参加劳动,修整草坪,平整花坛,种植花卉,为镇政府大院环境的绿化美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保证政府大院花坛、草坪、树木成活,镇政府制定了管护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修整草坪、灌溉树木,林木成活率达到。
在美化政府环境的同时,每年镇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组织农民,在全镇范围内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三年来全镇新增林地面积万余亩。为全市的绿化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同时,镇政府把改善全镇生态环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组织进行义务植树。主要实施了野麻湾村——某某村——泥沟村沿风沙线治理工程,某某村——泥沟村防护林带绿化等退耕还林(草)及封滩育林任务。近几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余亩,完成退耕还林(草)余亩。由于造林绿化工作成绩突出,××年某某镇被市绿化委员会评定为全市绿化先进单位。
搞好造林绿化,改善生态和居住办公环境是事关全局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促进全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和进一步改善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总结经验,振奋精神,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力争通过努力,使全镇的生态环境和政府大院的办公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改善居住环境,建设临港新区”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勇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为动力,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属地管理、综合治理、全民动员、社会参与”的原则,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把临港区打造成“宜居之区、畅通之区、洁净之区、靓丽之区”,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源头治理的原则。按照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思路,认真调查分析园区环境存在的根本问题,从源头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园区环境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园区环境的深层次问题。
2、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条块结合、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协同整治。明确和细化管委、各部门和村两委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责任,建立健全环境综合整治长效体制和常态化管理体制,密切协作,确保实效。
3、坚持分工负责的原则。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要求,实行管委领导分工责任制。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强化领导力量,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形成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从2012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通过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工作,使我区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和常态化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形成“区容区貌秩序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园区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
1、进一步加强园区道路、河流卫生整治。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道路环境卫生保洁与管理制度,加强园区道路环境卫生保洁与管理,扩大充实保洁队伍,合理优化辖区内区域保洁力量,使主次干道在可视可控范围内,道路垃圾随产随清,第一时间保证道路卫生整洁。启动二期整治工程,修建标准护堤,清理河道,美化绿化沿河区域,打造风景秀美的沿河休闲区。
2、进一步加强路域、河流绿化管理。做好园区内主次干道和支路、河道两岸等公共区域内的园林绿化工作,积极协调园林、林业等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绿化设施,对绿化的断档带进行补植,做到不缺不断。重点抓好长春路、上海路、青岛路、北三路以及北京路两侧绿化工作,建立沿路屏障式绿化带,注重后期养护。合理利用空地,增加彩色景观绿化植被,提高园区绿化水平。
3、进一步加强园区市政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完善园区市政道路配套,重点抓好长春路、北三环、北京路、前湾港路道路两侧硬化亮化建设,铺设多层次立体感的人行道板,丰富园区道路风格。加强园区市政设施养护管理,及时整修部分沥青面层、人行道板,增加重点路口红绿灯等交通标志,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将疏港高速大庄出口节点附近作为重点整治区域,做到路标齐全完善,道路安全畅通。
4、进一步加强主次干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清理园区主次干道沿线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乱扯乱挂等问题,加强视觉环境整治,专项整治户外广告、占路经营和门头牌匾等问题,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5、进一步加强废旧物品回收点的清理工作。加强废旧物品回收点整治工作,清除园区主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废旧物品回收点。坚决取缔无证经营业户,规范合法经营业户,努力实现集中入室经营。
1、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各村两委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方案,明确各阶段整治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人,通过扎实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确保达到村容整洁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管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要求,重点抓好清理“三大堆”(土堆、粪堆、草堆)工作,抓好小型供水、生活饮用水处理和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房)工作,规范家禽、牲畜饲养和清洁卫生管理,减少家禽粪便污染。开展庭院环境整治工作,搞好庭院绿化美化,着重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开云彩票。对村庄道路、场地、房前屋后、厕所定期清扫,保持村庄整洁。完善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特别要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五化”工程维护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进一步做好建成区村卫生保洁工作。健全完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制度,将垃圾清运作为村庄卫生保洁的重点来抓,及时联系协调运输车辆。根据园区公共部位垃圾桶设置标准,并结合各村人口数量、垃圾量等实际情况,在建成区村内设置垃圾桶,实行统一处置生活垃圾,禁止建成区村自行处理生活垃圾。
4、进一步做好山区村卫生保洁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各村结合实际,以方便群众投送为目的,以不影响村庄形象为原则,合理配置垃圾桶或建设垃圾池,配备垃圾清扫工具,并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基础上,经公示且村民无异议后,设立集中填埋垃圾点。坚决杜绝生活垃圾乱扔乱放问题。
5、成立专门的卫生保洁队伍开云彩票。保洁人员以村居住人口为原则配备,100户以下村的设1-2人,100-200户的村设2-3人,200-300户的村设3-4人,300-500户的村设4-5人,500户以上的村设6-7人。保洁人员具体负责进出村道路两侧和主要街道的卫生保洁。建成区村要保证垃圾入箱,山区村做到垃圾入池,日产日清。
1、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协同市环保部门,着力抓好水、大气环境污染及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噪声、异味、粉尘等污染扰民问题的综合整治。通过发放环保宣传册、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加大查处力度,进一步提升园区环境质量。
2、大力开展园区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园区内所有企业要严格实行门前“三包”,职工宿舍和食堂设置垃圾箱和果皮箱。企业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运送到市生活垃圾场进行集中处理,禁止随意乱拉乱倒。
自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园区村庄、荒山、荒坡实施绿化和改造提升,对主要通道林带实施断档补植和提升。到2013年底,使全区村庄、荒山、荒坡等宜林地段实现绿化全覆盖。2012年,全区计划完成新造林600亩,其中荒山绿化500亩;新育苗30亩;四旁植树1万株;封山育林500亩;新增活立木蓄积3000立方;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
1、大力实施荒山荒坡造绿工程。2011年上半年,重点完成疏港高速、沈海高速以及204国道两侧可视范围内荒山荒坡造林绿化工程,消除坡面。根据上级部署,确保完成主要通道两侧林带,村庄林带断档补植的提升任务。
2、大力实施村庄造绿工程。结合园区环境综合整治,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大力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农村”,重点实施村庄“四旁”(村旁、路旁、沟旁和宅旁)绿化美化。2012年,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闫家屋子村等16个村高水平村庄绿化工程。
3、大力实施防护林建设工程。重点抓好邓陶山、虎背山等山区防护林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做到美化绿化相结合。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通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专题宣传橱窗、宣传栏等,集中宣传爱国卫生、爱护环境等常识。广泛开展养成良好公共行为的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形成个人讲卫生、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形成“讲卫生、懂礼仪、有修养”的良好风尚,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展科学知识、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加强爱护公共设施教育宣传,引导居民自觉和纠正不文明行为。广泛开展“卫生文明家庭”、“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精心打造和谐文明的临港新区。
(一)发动部署。3月下旬,临港管委召开动员大会,部署目标任务,各村(居)、各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综合整治氛围。各村(居)、各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整治方案。
(二)组织实施。自3月下旬起,用三年的时间,管委、各责任部门、各村(居)、各事业单位要集中时间、人员,按照工作责任分工,开展全面综合整治。各有关责任单位要认真对照管委考核目标,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和绿化美化工作,确保全面达到上级要求,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督查验收。管委将对各责任单位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每阶段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结束后,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确保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由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工作,协调解决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考核工作。各有关企事业单位、村居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班子,认真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项责任目标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各村及园区道路沿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环境为重点,以点带面、以大带小,全面推进。各村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各自实际,确定每阶段和每年的工作重点,制定具体的整治工作计划。各企事业单位、各村居要逐级逐人明确目标责任,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环境综合整治经费保障投入机制。管委决定拿出1000万元资金,对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实行“以奖代补”,专门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各村要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村庄排水设施、道路、环卫设施、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要用足用活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的积极性。
(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各企事业单位、各村居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监督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弹。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要配备专职人员和管理队伍,明确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绿化管护和道路养护等的范围和责任,确保能扫得净、看得住、管得好。建立健全村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维护,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五)严格考核,强化督导。将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纳入管委对各村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考核权重,确保管委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和长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加分、倒扣分制度,每年对环境整治工作实行分阶段考核,其中日常考核实行倒扣分;群众举报查实一次扣5分,有令不行、整改不到位、被曝光一次扣5分。进一步优化完善现场考核办法,由管委领导带队,每月分两组(第一组:建成区15个村,第二组:山区村15个村)组织一次现场考核检查评比。综合每月日常考核和现场检查评比成绩,对每一组得分前两名的每次加10分,对每一组得分第三、第四、第五名的每次分别加5、3、1分,对两个组得分列后两名的,每次扣10分。
建筑环境,是指广义的人造景观及其环境,它不仅包括了建筑、构筑物环境,也包括园林中的假山、置石及道路、铺装等。在大学校园中其建筑环境包括了校园建筑、校园构筑物环境和校园中的建筑小品及校园道路、铺装等。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绿化是对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组成部分进行绿化。
从校园建筑与绿化的关系来说,可将校园建筑分为2类:①建筑体占绝对的主体地位,这类建筑的绿化以建筑体本身为主景,植物绿化为配景②校园小型建筑,这类建筑把绿化看成是其景观或功能的一部分。从校园建筑的功能与绿化的作用关系来说,可将校园建筑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功能区:①学习办公区,主要由教学建筑、图书馆、科研实验建筑、行政办公建筑组成。该区域安静和清洁以及美观的功能要求相对较高,其绿化应该发挥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②生活区,主要由学生生活建筑组成,该区域人口密集,使用强度大,其绿化应体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③休闲运动区,主要由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组成,该区域对隔音、吸尘、耐践踏方面的要求较高,其绿化在满足其功能特点外,还应该考虑以鲜艳的色彩烘托体育运动热烈的气氛。④产业园区,主要由校办工厂,生产基地等组成,该区域抗污染、隔音的功能要求较高,其绿化应该考虑满足隔离和防护的作用l_2]。
校园建筑小品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5类:①建筑小品:如学校大门、读报栏等。②绿化小品:如花坛、花架等。③装饰小品:如假山、校风标牌等。④公共设施小品:如桌椅、垃圾桶、车棚等。⑤工程设施小品:如挡土墙、护坡、围墙等。校园建筑小品在整个校园环境中起到点缀、陪衬、烘托、分隔、延伸、组织空间和空间过渡的作用。其绿化应重点考虑如何使校园建筑小品与周边的整体建筑环境协调和融合,以及发挥小品本身的功能。
大学校园的道路是校园群体的骨架,它不仅构成动态景,而且是重要的交往空间。其绿化在考虑美观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其畅通性和安全性。
绿色的校园建筑环境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消除疲劳,使人产生清新感,更能使人体会到旺盛的生命力。
校园绿化中各种植物和自然现象会让同学们产生探求的心理,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和对大自然的思考,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大学校园校园里面的绿地、植物具有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和湿度的作用,这对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学生来说,提供清新健康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校园里面的绿化能发挥减弱噪声、遮挡辐射、防晒、防风方雪防火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校园的局部小气候。
2.5.1突出校园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根据校园建筑或者建筑小品的主题、意境或特色进行绿化,使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主题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2.5.2协调校园建筑与校园整体环境植物具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能够增添校园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一种生动活泼的感染力,使校园建筑与周围环境更为协调,过渡更自然,整体建筑环境更柔和。
2.5.3丰富校园建筑环境构图和艺术表现力植物的枝干线条能够打破建筑体单调、平直、呆板的线条,丰富建筑环境的整体构图。伴随着风霜雨露、光影变幻,校园建筑呈现出动态美和光影朦胧美,以及植物丰富多变的色彩可以调和建筑体本身的色彩,这些都可以加强建筑环境的艺术表现力。
2.5.4赋予校园建筑环境以时间与空间的季相感植物在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其形态和色彩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变化。校园建筑空间的形态和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绿化可以使建筑环境随着植物的季相变化而发生相应地变化。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的某一时期,产生某种特有的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
2.5.5完善建筑物功能通过绿化设计可以完善建筑物的功能,起到导游、隐蔽和隔离等作用。一些构筑物,如卫生间,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功能可已通。
校园建筑环境绿化是指对建筑空间进行乔、灌、草、藤本等植物的配置,绿化和美化建筑环境,从而改善建筑环境质量。
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绿化的构成形式有3种:①自然式绿化,在植物的选择上,选用原形姿态,不加人工修饰、修剪的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可采用孤植、丛植、群植和林植,不成行列式栽植。将其与地形起伏相结合,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自然生境引入建筑环境,用以反映自然界植物的自然美。②规则式绿化,在植物选择上,选用萌蘖力强、耐修剪的植物。在种植形式上,以列植和遍植为主。将其整齐的布置在校园建筑环境中,给人雄伟、严整、庄重的视觉感受。③是混合式绿化,在校园建筑环境中常常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而形成的混合式的绿化,这种设计不会显得呆板乏味,能让人有回归自然感觉的同时又能享受绿化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立体美感。
校园建筑环境绿化的形态可以用点、线、面三种来概括。“点”形态绿化是校园建筑环境中的定睛之笔。孤植树木作为一个点形态在校园建筑环境中可作为构图的重心,也可以用于强调某一空间领域,同时也可以成为人们的视觉中心,引导人们的视线。植入地面或容器的点形态花卉,它们是校园建筑环境中最活跃和机动的元素,可用于点缀和修饰建筑环境。“线”形态绿化在校园建筑环境中起着充当自然屏障的作用。树篱和树墙作为线形态在校园建筑环境中能够组织和分隔空间,形成较强的导向作用。不同形态的线形态绿化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直线布局,具有力感和速度感,给人一种紧迫感。曲线布局,给人以流畅、活泼的气氛。折线布局,性格介于直线和曲线布局。在校园建筑环境绿化中,因地制宜,合理的将直、曲、折多种手法综合应用,可使绿化环境更有活力和生气。“面”形态绿化在校园建筑环境中可以起到充当背景和陪衬的作用。面形态绿化的形状、面积的大小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大学校园中,草坪是常见的面形态绿化,它能够使建筑环境充满温馨静谧的气氛。
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绿化的植物选择应考虑其校园建筑环境中各个组成要素的布局要求和功能特点,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选取植物时以适应能力强,管理粗放,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为宜。校园的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环境性格和气氛,植物的选择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确定了植物的种类后,挑选植株的大小、色彩和形体时,要充分考虑校园建筑环境的空间要求和审美要求。以校园建筑不同功能区的植物选择为例,学习办公区常选用雪松、龙柏、银杏、南洋杉、白玉兰、桂花、栀子花、紫薇、山茶、木槿等植物。生活区常选用女贞、紫叶李、鸡爪槭、四季桂、凤尾兰、杜鹃花、棕竹、米兰、月季、十大功劳等植物。运动休闲区常选用羊蹄甲、广玉兰、三角枫、火棘、美人蕉、紫叶小檗、节缕草等植物。产业园区常选用垂柳、枫杨、悬铃木、棕榈、水杉、圆柏、夹竹桃、大叶黄杨、毛叶丁香、红叶李、葱兰等植物。
在大学建筑环境绿化中,可将校内视线所能涉及到的园外的美丽景色画面组织到校园中来。也可以把是校园里某一处的A景色借到校园里另一处B景色中。这种绿化设计可巧妙的使校园空间变大,丰富构图。在校园绿化中,常采用对景的绿化方式。对景可分为正对和互对,正对有端正庄整得美感,互对则又活泼生动的特色。
隔景是利用植物的色彩、疏密来分隔空间,划分不同的空间领域,可以丰富校园空间的自然情趣。障景是利用植物绿化来遮挡视线、引导空间起屏障的作用。
绿化的诱导与暗示的方法就是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道路的分叉路口等可做选择性的区域,利用具有特色的或识别性高的绿化设计来指引人们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
利用绿化使校园里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空间联系起来,是它们相互渗透、扩展与延伸,加强校园景观的连续性和丰富度。
在建筑空间中可以利用植物来调和建筑物与人的距离感。同时,植物的大小和形态可以作为参照物,是人更容易把握空间的尺度和大小。人们在这样的空间里面才能感觉到亲切和舒适。
利用植物不同的质地与肌理跟校园建筑、校园建筑小品以及校园道路的质地与肌理作对比,能产生丰富的造型语言,能增添人们的视觉内容,加强造型美感。
校园建筑的绿化可分为室内绿化和室外绿化。室内绿化的植物配置形式主要有盆栽摆放式、栽植式、壁挂式、攀缘式、悬挂垂吊式等。在校园建筑中的室内绿化中最常见的为盆栽摆放式。其植物的选择应要充分考虑室内的光照、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一般选择适合耐阴和半耐阴,根系较浅,生命力顽强且无毒,无臭味,对人体无刺激的健康植物。校园建筑的室外绿化有3种情况:①校园建筑邻近环境的绿化。这种绿化常见的植物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称式,常用在较大方、正统的建筑环境中。另一种是不对称式,常用在造型较活泼、空透的建筑环境中。选择的植物种类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配置时要考虑树形、树高是否与建筑相协调。其植物绿化造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建筑绿化用地较宽裕时,可以将其绿化设计成园林式,合理的配置乔木、灌木、草坪形成绿色的层次丰富的包围圈。另一种情况是在建筑绿化用地较少时,往往是沿建筑四周修筑花坛、种植池,或者是利用自然土丘,种植适宜植物。②建筑内部庭院空间绿化。在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群或建筑中,常设有开放性的庭院空间供师生们课余休息和观赏。其庭院空间的类型有可进入式、不可进入式和半开放式。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尽量做到乔、灌、草、地被相结合,要突出“草铺底,乔遮阴,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另外季相设计也很重要,要保证庭院内四季有景可赏。庭院空间的绿化设计还要考虑园林意境的营造和表达,可以是直接以观赏植物为主题,也可以是借植物而间接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志向。其植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其内部空间的光照、土壤、水分、通风等立地条件,结合整个庭院空间的功能与建筑的风格。选择植物宜精忌繁杂,避免给人拥挤感。常选用的植物:如黄杨、松树、翠竹、青枫、海棠、桂花、芭蕉、玉兰等。其种植形式多以孤植或丛植为主。③建筑本身的绿化。建筑本身的绿化大致可分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两种。最常用的是垂直绿化,主要是对建筑的墙面、阳台、挑台拦板和列柱等用垂直状态植物或攀缘植物进行竖向绿化。利用自然中的绿色植物来“砌墙”是垂直绿化的“理想之墙”。这种“生长着的墙”,夏天能吸热,冬天能御寒。如果植物品种选择得当,墙内外几乎四季常青,给人以置身大自然之中的感受。在校园中,多选用凌霄、爬山虎、叶子花等植物,使呆板的建筑墙面产生亲切感和绚丽多彩的色泽美。在挑台拦板、阳台等地方,可摆放各式的花草小灌木的盆栽,使建筑里面绿化效果更加生机盎然。在现代大学校园中,校园建筑的屋顶绿化的常见的植物配置形式有色块图案式、盆栽式、休闲花园式和混合式。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建筑屋顶荷重限度,抗风力,给排水,栽种基础等问题。其植物选择要以低矮灌木、草坪、地被植物和攀缘植物为主,植物的须根较发达为宜。另外要选择易移植、耐修剪、管理粗放、生长缓慢、抗风、抗旱、耐高温、抗污性强的植物种类。
校园建筑小品的绿化植物配置,应该以建筑小品为主体,根据其功能、大小、形态来配置植物。以建筑小品学校大门为例,大门的绿化应该给人以印象深刻的感受,其植物配置要结合校园整体建筑环境的风格,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种类。以绿化小品花架为例,花架是校园中经常使用的小品,它既可作为绿地景色,又可提供人们休息、娱乐和赏景。其绿化植物常选择多年生耐寒的木质藤本花卉,这些花木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展叶、开花、结实,形态不断改变,给校园带来动态的季相美。以装饰小品假山为例,假山依其构成的主要材料不同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混合山。在大学校园建筑环境中这三种形式的假山都比较常见。土山重点是在于山林空间的营造,其植物配置时应该注意保护原有的自然植被,人工植树要选择高大、茂密,体现地方特色的树种。石山是以观赏石景为主,植物为辅助点缀。其植物配置要选择矮小、匍匐的植物种类,以充分展现山石之美。土石混合山介于两者之间,土多处可植大一些的树,土少处宜配小一些的树。以公共设施小品桌椅为例,桌椅在大学校园中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小品。座椅边的植物配置不仅要达到夏可庇荫、冬可蔽日的功能效果,还应该达到美化周围环境的效果。应该选择树形优美的落叶大乔木设在桌椅边,并配置多种花灌木与其搭配,丰富植物空间层次,提高观赏价值,使人们更愿意停留。以工程设施小品挡土墙为例,挡土墙是防止土坡坍塌,承受侧向压力的构筑物。其植物配置方式有上垂、下攀、中问作种植槽三种。挡土墙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要根据其平整度和生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表面光滑的宜用爬山虎类的植物进行覆盖,表面粗糙的则可选用具不定根或具卷须的植物种类。在强光照的生境下配喜光植物,如野葛、凌霄、龙须藤等。在半荫生境下常用中华常春藤、薜荔等。背阴且湿度大的生境常用冠盖藤、常春藤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因素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园林绿化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与环境景观设计密切结合,不仅要体现温馨、美观、怡人,更主要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绿化工作是城乡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建设的极其重要部分。住宅区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既要体现人性化的内涵,又要给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感觉,而且不同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要区别于广场、道路的绿化工作。因此,为适应时展要求,必须提高服务意识,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根本,积极配合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现代化的绿化工作探索。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绿化工作对维持城乡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城乡建设项目已经把绿化工作、景观设计提到重要环节,聘请高水平的景观设计师和有资质的正规绿化单位实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有力推进,新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环境建设,城乡绿化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做好绿化工作,强化生态意识,改变自然景观风貌,严防环境恶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重视居住区的绿化工作,把园林绿化工作中的景观设计理念运用到城乡绿化建设中,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关注,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利于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现代化城乡新风貌的重要标志,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建设离不开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优质的绿化植被能够有效调节居住区的阳光、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能够美化环境,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设计的植物景观方案,在美化居住区环境、改善城乡小环境气候、调节人们的身心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改变传统观念,摒弃过去认为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只适合种植一些杨树、柳树、榆树等耐干旱的树木的观念,拓宽思路、深入研究,一定要让城乡建设中的植物景观体现出生态效益。在进行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趋利避害,要让绿化后的景观与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相得益彰。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用整体设计美化人居环境的绿化植物,为城乡建设中景观与环境创设服务。绿化与景观设计不是植物个体的简单拼凑,而是基于改善生态环境目标的有规律的科学组合。鉴于可用绿化的植物品种的特征,可组合成空间层次丰富、整体美观的生态绿化区域。在平面构图方面,应将乔、灌、地被相结合,尽可能与大自然生态环境遥相呼应,让人们在绿化后的人居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美和魅力。绿色植物景观的塑造要与城乡居住环境的整体布局一致,尽可能做到和谐而新颖别致,实现景观空间构造的生态功能和美感体验,为居住者创造和谐自然的活动、休息空间,精心选择适合城乡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植物种群,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季节、色彩和美观的搭配,尽可能做到居住区春天有绿色、夏天有鲜花、秋天有果实、冬天有特景,保证一年四季有花有景,生态环境宜人,保障居民身心健康[1]。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宜居景观设计具有多面性,绿化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多视角和综合性运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要结合景观设计艺术,这样才能使城乡居住环境的景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城乡绿化工作中重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环境与美感体验的结合,让科学实用的景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绿色的、环境宜人、空气清洁的生存空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对当地实际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设计艺术,在满足城乡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环境优美的绿化景观。在城乡居住区,突破传统狭隘的环境特征,尽可能广泛深入研究,以创新意识强调生态环境绿化的多元化、复合型,使城乡生态宜居环境向崇尚自然和美的方向发展,所创设的景观特征必然是自然秀美的人居环境。经过精心设计的绿色环保安全宽敞的活动场地,同时要具有鲜明的景观特色。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常常使人身心愉悦,有益于居民健康。城乡绿化工作在强化生态意识的同时,要体现生态科学与景观设计艺术的结合。景观设计源于对大自然的深刻领悟,绿化工作理应符合自然规律,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人居环境,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最佳组合之美,来展现城乡居住区绿色景观的丰富内涵,力求做到绿化工作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把生态宜居环境和城乡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效结合起来,创设更多风景宜人的绿色居民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等,是今后城乡绿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长期目标。
城乡建设中为广大居民营造绿色家园,创设美丽环境是当前各地建设、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趋向于绿色、健康和美丽优雅。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也应以构建绿色、健康、美丽和优雅为目标,在绿化工程中一定要注重绿色植物的科学组合和优化配置。营造美丽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是构成现代城乡居住区景观特色的核心主题,能够改善居住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满足住宅区广大居民的心愿,让温馨、和谐、优美、健康和绿色的环境为城乡居民带来幸福。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植物品种,以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结合,让绿色生态环境和新奇优美的植物配置相结合,借鉴生态园林的建设理念,模拟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创造多种植物群组合的复层结构[2]。另外,在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植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种植那些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和无刺激性的植物。另外,从时间和外观上考虑,尽可能将高大挺拔的乔木和绿色灌木丛结合,使四季常绿的松树和其他落叶树木配合,将快速生长和生长缓慢的植物组合搭配,尽可能做到居住小区一年四季常绿,美丽优雅的居住环境四季有新鲜花卉点缀。在树种搭配上,既要做到丰富多样,又要考虑绿色环保和美丽景观结合的生态效果。居住区绿化工作一定要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尽可能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特征的绿色植物进行美化环境。在居住区选择比较受人欢迎的植物,如常春藤、爬墙虎、爬山虎、藤本月季。在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处,利用林冠线的起伏变化,有利于使平行的直线条绿化带融进柔和的曲线植被。通过树种的多样化,利用乔木灌木的外形结合组合,为居住区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打破传统绿化工作中植物组合的单调感,为居民打造绿化美丽家园。在绿化中注意构图的美观,运用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利用水杉、洒金柏、侧柏、龙柏等柏类植物营造尖塔形效果。利用地形变化,使植物群落起伏变化多段,节奏感较强。通过绿化使城乡居住区一年四季有美好的环境,通过各种植物配置与季节变化相应,使四季如同生活在花园中。四季皆有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一个小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根据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具有防风、防晒、防噪声、调节小气候,以及能监测和吸付大气污染的植物。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式栽植外,一般都避免等距、等高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突出主题,体现文化性住宅区中的景观具有主题性,可以提升住宅区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满足绿化景观的人文情怀,可以传递给居民一种绿色、健康、温馨、优雅的氛围。
做好城乡建设中的绿化工作,有效改善人居环境,积极配合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强化环境意识和自然美化的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视,搞好城乡绿化工作,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打造最美乡村,对新时期的园林绿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去探索各种途径,为实现“中国梦”创造风景优美的绿色居住环境。
【论文关键词】环境理论垂直绿化生态环境风水理论生态建筑学整合生态气候建筑理论
垂直绿化是与地面垂直相对应,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建筑物的檐、墙、杆、栏等处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和垂吊植物,以达到防护、绿化和美化等效果。它不仅能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在居住区绿化建设中,精心设计各种垂直绿化小品,如藤廊、拱门、篱笆、棚架、吊篮等,可使整个住宅更有立体感,既增强了住宅的生态效果,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的品质。近年来,由于全球呼吁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这个耗能大行业的改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而占据建筑大半的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当务之急。在我国,住宅建筑中平地绿化面积越来越少,因此进行垂直绿化势在必行。
风水是中国古代产生流传的一种朴素的环境观。它在很长时间内指导人们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顺应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以便达到人和环境相协调的境界。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风水的产生是与人们择地而居密不可分的,有“先民定而风水生”的说法。风水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在人类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从先民的定居而来,与人居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从风水术中的地理层面来讨论人居环境是必要的。在风水术的核心理论中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大致有三个,即:地形、地貌理论;山水城市理论;建筑的朝向、藏风聚气理论。在这三个核心理论中,地形、地貌理论总揽了人居环境。
生态建筑学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同中国风水学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有着根本的一致。所谓生态建筑学(Acologies)或称建筑生态学(Are—ology),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换句话说,就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根据现代科技的成就,生态建筑学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创造人工生态系统过程中,应实现能量和物质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原则。当代生态建筑学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实施手段,更以当代科学技术的物质条件为重,来实现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下构建人工生态系统,以其间的具体的、物质的交流,争取达到最优关系。
由于不同的地区气候不同,建筑的生物气候学应用方法亦各异,但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方法还是有很大共性。西班牙巴塞罗那著名的建筑师J·巴尔巴便是生物气候建筑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整合生态气候建筑”又可以称为可持续建筑。从建筑哲学的观点来看,建筑物及其有关能源的使用和视觉的污染,可以说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影响愈加严重。“生物气候建筑”不仅在结构形式上,而且在功能上体现生物的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功能,从而带给人们舒适、安全、高效的栖息环境;在设计上他结合自然、遵从仿生学的原理、具有生态学的经济性功能;在景观上他融入环境而对环境无害。另外,生物气候建筑在为人类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的同时,还关注健康的营造。总之,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省能源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
基于以上的三大理论,在进行住宅环境设计研究中,居住区应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面积和空间进行垂直绿化,增加绿化的空间层次和绿色量,改善和提高居住区小气候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形成地方特色,创造出四季景观,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住宅生态环境,实现住宅建筑的可持续性。本文主要从地面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和屋顶绿化四个方面进行改善研究,达到建筑与环境浑然。
我国居住区设计规范规定绿地面积应不少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30%~40%。绿化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全靠叶面来完成。因此生态效益与叶面积成正比。住宅环境绿化应以乔木、灌木、草本的立体绿化模式为主,这种栽植方式叶面积最大,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单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要多栽大树。据科学测算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1000m。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释放氧气12t,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阴下的气温比草坪温度低5~C左右,配植结构合理的绿地空气湿度可增加54%。即使在绿化覆盖率很高的国家,乔灌草配植的绿地的比例比纯草坪也要高出5倍多。所以要充分发挥居住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立体绿化模式,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的以草坪取胜。
居住区建筑的墙面绿化对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尤为重要。墙面绿化是一种占地面积少而绿化覆盖面积大的绿化形式,其绿化面积为栽植占地面积的几十倍以上。住宅建筑的立面绿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植物的生长过程明显的改善着小气候。实测表明,墙面绿化植物可以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热的70%左右。另外,墙面绿化还可减弱城市噪声,当噪声声波通过浓密的藤叶时,约有26%的声波被吸收掉。攀援植物叶片多有绒毛或凹凸的脉纹,能吸附大量的飘尘,起到过滤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墙面本身的构造决定了绿化的技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种植培栽体,要考虑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因在立面上气候环境比平面的变化更剧烈。另外还要考虑美观性,及栽培载体的轻便性,还要充分考虑到管理的方便性。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种壁面绿化技术,一种是利用壁面的基部种植攀援植物,让其沿垂面爬蔓生长,大多选茎节上有吸盘或强攀援性的藤蔓植物;第二种是利用帆布作为载体,在其上按一定距离缝制袋状容器进行轻型基质栽培;第三种是,在壁面上按几何图形整齐地安装轻型基质块,进行养液循环栽培。墙面绿化要根据居住区的自然条件、墙面材料、墙面朝向和建筑高度等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及种植方法。
充分利用空问,大力发展阳台和棚架绿化。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室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阳台和棚架绿化,不但能满足人们屋内摆花的需求,改善居室空间环境,还能美化建筑物立面。阳台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选择亦很广泛。只要掌握安全和实用这两个原则就可以了。目前,居室摆花与阳台绿化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时尚。选择常绿耐荫的温室观叶花卉,如文竹、龟背竹、吊兰、花叶常春藤等等,都能很好的改善居室环境。另外,现在国内外居住建筑越来越多的设计入口花园以及空中庭院来改善住宅室内环境(热、声、光环境和空气品质),长沙市的香墅美地楼盘便是很好的例证。
屋顶的绿化种植总面积应占屋顶总面积50%以上。可改善屋面温度2~C~5~C左右,而且还可以使屋顶雨水的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雨水蓄存在屋顶上。通过屋顶绿化,能够改善小环境的生态效应。屋顶绿化能够帮助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烟雾以及有害物质。通过屋顶绿化能够降低噪声约3dB,并且能增强隔音约8dB。实用、精美和安全是营造屋顶花园的三要素,而“安全”是屋顶花园的保证。屋顶的承重能力和防漏处理则是保证屋顶花园的安全的关键。屋顶绿化设计须进行以下方面的处理。荷载(承重、负荷)处理:设计活荷载大于3.5kN/m的屋顶,根据荷载大小,除种植地被、花灌木外,可以适当选择种植小乔木;设计活荷载为2.0~3.5kN/m的屋顶,根据荷载大小,栽植地被、花灌木;设计活荷载2.0kN/m以下的屋顶不宜进行屋顶绿化。
防水处理:在进行屋顶绿化施工时,首先在原屋面增加一层柔性防水层,且按相关技术规范操作。屋面进行两次闭水试验以确保防水质量,第一次在屋顶绿化施工前进行,第二次在绿化种植前,每次闭水时问不小于72小时。排水处理: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种植层下必须设置过滤层、排水层(见图1),种植面层应保持排水的坡度,保证排水畅通。砌筑花台不能利用女儿墙为其边,应根据排水槽宽度间隔一定距离,一般间隔距离大于20cm,材料应选用轻质材料。
种植床:种植床结构包括种植层、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为满足植物根系生长需要,种植土要30cm至40cm厚,局部可设汁成60cm至80cm。种植床厚度应根据屋顶设计活荷载数值确定,各层总重度应小于1000kg/m。养护管理及灌溉:预留水桩和其它供水设施确保灌溉。定期检查构筑附着物的安全性,疏通排水管道。
修枝整形,控制植物生长过大、过密、过高。施肥宜用复合型有机肥,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确保植物正常生长。注意检查和防治病虫害。植物材料一般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喜光的花、草、地被植物、灌木,藤本和小乔木。
林业产业在市场化经济及全球化浪潮下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我国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保持了持续增长,这不仅带来了充足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自然环境。林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既关系到经济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生态效益,必须要围绕林业建设展开深度研究。
中国经济在经过长达2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逐渐进入瓶颈期,必须要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落实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及生态环境平衡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并逐渐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转光。林业与园林绿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林业环境的改善将有助于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而园林绿化同样可以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构成为整体生态环境提供有效支撑,同时也将人与自然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人们融入自然,感受自然带给他们的身心享受,同时也鼓励人们更加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城市与生态的高度统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生产、城市建设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日益火热的当下,城市绿化用地及园林建设活动逐渐放缓,城市生态功能逐渐下降,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指数,而随着酸雨、PM2.5爆表、雾霾等一系列生态事故的发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了有效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保护生态环境,而各大中型城市也在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环境因此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部分偏远地区及一些中小城市,相关法律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林业保护及城市绿化园林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部分地区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当地经济的持续性。
林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园林绿化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是有效改变全社会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应采取全面有效策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地全面落实。3.1研发先进技术,提升建设效益。我国科技水平在近年来保持了高速发展,这为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有效引入先进技术能够促使整个行业均发生明显变化,实现生产效率及构建效率的有效提升。科技发展能够大大提升林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效率与指向性,更加有效解决当前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园林绿化引入先进技术不仅有助于选取更加适合城市特点的植物、加快园林绿化效率、提升植物成活率等。同时科技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率,全面整合林业产业、园林绿化与经济活动,实现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提升。3.2推动林业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工程发展。当前很多地区对林业生态环境及园林绿化工程缺乏足够重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性,这严重影响到相关地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积极探索林业及园林绿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积极鼓励生态经济的发展,为相关区域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与经济支持,使得林业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3.3推动园林绿化建设,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复杂性较强,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的建设需求都存在明显差异,而建设目标及具体的建设措施也因此存在差异性。要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注重其生态价值与生态需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生态化城市建设,合理选择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及构建方式,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宋俊荣.关于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
[2]张根伍.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分析[J].现代园艺,2015(2)
造林绿化能使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使自然变得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为避免环境恶化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造林绿化活动必须从始至终的开展。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普遍意识不强。我国的环境污染程度在逐年恶化,特别是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水平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煤烟的污染。随着我国的煤炭产量和使用量的逐年加大,许多地方对煤烟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污染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由于污染所产生的酸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污染源,许多区域都有酸雨的污染。水污染的威胁。我国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然而水污染却十分严重,特别是江河湖泊中的重金属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程度。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节省开支,将大量的有害工业原料及废水排入到江河湖泊中,致使我国的淡水环境逐年恶化,严重地破坏了水资源的生态平衡。森林的破坏情况不容乐观。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领域,森林生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在一段时期又大量地砍伐森林,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现阶段,由于我国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还进行了大量的还林造林活动,使森林破坏这一现象得以缓解。然而在某些地方,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不合理的砍伐活动仍然存在,使许多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出现了沙尘暴、水土流失和林地退化现象。
2.1林业管理体制落后,各项建设不完善。由于一些地方在林业管理上还没有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仍按照陈旧的思维模式进行管理工作,使许多的政策法规都没有落实到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基层林业部门思想上不重视,管理措施和制度不科学,服务群众意识不强,为广大林农提供服务不及时,不稳妥,使广大的林农对此存有很大的意见,其服务能力偏弱和偏软的现象仍然存在。2.2林业补助政策不完善,经营成本过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阶段劳动成本逐年增加,林业生产补助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随着劳动和资源成本的不断攀升,林业生产经营利润比例下降较快,打击了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2.3植树造林的效益不显著。由于某些地方对植树造林政策认识上的偏差,只注重树林的数量,没有关心栽种的质量问题,致使树木被种下了,可是没有人去经营,造成植被的成活率不高等后果,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植树造林的效益不明显。2.4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我国的森林资源制度主要有保险制度、流转和抵押制度等,但是,在个人承包造林等方面还缺少制约,特别是在个人的森林保险、流转及抵押林权等方面还没有出台政策,有待相关部门进行完善。
3.1提升空气质量。空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由于我国的大气污染极为严重,空气质量指数较差的事实人所共知,特别是近些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用车逐渐增多,城市家庭大多购买了汽车,面临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的局面。由于现在的工厂企业产能加速,而大量的工业废气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北方地区雾霾严重,而南方地区酸雨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在这种严峻的环境面前,必须要进行造林绿化工作,因为植树造林能够使我国的植被数量大幅度增加,而绿色的植物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产生人们所需要的氧气,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因此,多种绿色植物对于空气的净化作用十分重要,其可有效提升空气的质量,绿化植物的数量与空气的含氧量。所以,森林工作者们必须要进一步增加绿色植物和植树造林,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以净化空气,从而达到提升空气质量的目的。3.2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大多是山地和湿地,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不足。加之近些年来,由于人为乱砍乱伐的原因绿化,荒漠化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耕地面积也随之大幅度减少,风沙天气时有发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严重的自然问题,必须植树造林,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转变我国荒漠化严重现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必要和唯一的途径。当风沙快速穿过树林时,会受到森林的阻挡,最终不会形成较大的风力。因此,多建造一些防风林,更有助于减少风沙带来的危害,以此减少水土被风沙带走的可能性,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只要水土流失不严重,就会进一步提升土壤的湿度,进一步增加土壤中的含水存量,可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形成林、农产业的良性循环。3.3巩固水土。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森林区域逐渐变少,这样发展下去,土壤的稳定程度势必下降。大量的雨水会带走许多土壤,水土流失严重时还可能会发生严重影响水道的事件,造成山洪和泥石流的发生,给人类的安全环境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为了不使大量的泥土在河流和水道的交汇口堆积,就要进一步提升水土的巩固程度,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在大自然中增加植树造林就是最有效的巩固水土的有效途径,是避免水土被雨水带走的最佳途径。大量的植树造林会使树林的根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进一步减少水土的流失。
4.1建立健全法规和制度。一是确保做好环境立法工作。要以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和经济并行等方法。二是确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林地经营要有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审批,环境法要规定企业的排污及总量控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4.2履行法律维权责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政策的权威性,保障法律的严肃落实和实施,使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共同维护好国家法律制度的尊严,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保证经济主体的地位,发扬社会主义的民主作风,促进环境保护法律的顺利实施。4.3强化公共服务观念。国家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它的基本职能包括:保证水源、空气和生活等良好指标,确立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有效实施针对垃圾、废物的处理制度和原则,也可有条件地利用好经济形式,对企业和个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运行激励机制。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保护环境对于人们的生存发展十分重要,加强环境的保护,做好造林绿化工作,能够为人们创设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促进社会和经济实现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以及造林绿化的实施,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安志蓉,余吉安.基于多主体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60-64.
[2]赵朔.从源头出发构建农村环保长效机制[J].中外企业家,2014,(1Z):235-236.
[3]陈润羊,花明.构建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5):6-8.
坚持以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省道、铁路等主干道沿路村庄为重点,以绿化美化村庄、清理“三大堆”(草堆、粪堆、垃圾堆)、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和谐文明、生态优美新。
自7月份开始,按照“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国省道、铁路及其它主干线公里范围内的村庄为重点,集中开展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积极创建“绿化文明示范村”,力争三年完成全区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的任务目标。今年全县共涉及村庄44个,其中开发区涉及村庄5个,包括霍家村、北八里村、张官村、相公堂村、西上疃村。
(一)村庄绿化。广泛发动沿路村庄群众加大村庄绿化力度,突出村旁绿化、路旁绿化、宅旁绿化、河渠旁绿化,实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
1、村庄内街道绿化:主要街道两侧各栽植一行以上树木或种植适宜的花、灌、草。
2、庭院绿化:80%以上农户庭院和单位、学校、厂矿等院内及房前屋后适宜植树绿化的地方,全部栽植适宜乔、灌、花、藤本等植物。
3、村庄内隙地绿化:空闲隙地、废弃宅基地、坑塘水面周围、沟渠两侧等适宜绿化地段全部植树绿化。
4、围村林建设:利用村头荒地、围村路或其他围村空闲地建设围村林,林带至少8行或宽度达到30米以上。沿干线路一侧要以园林绿化标准进行建设。
5、造林标准:村内绿化以绒毛白蜡、国槐、石榴、紫叶李、冬青等绿化观赏树种为主,围村林以高大乔木树种为主。乔木造林树种胸径不低于3厘米,其它树种因地制宜。实行高标准造林及抚育管理,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为切入点,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涂乱画、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卫生死角。
l、清理草堆:在村外统一设置秸秆堆放场地,四周建围墙或植树予以遮挡。加快推进秸秆压块、秸秆还田、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秸秆乱堆乱放问题。
2、清理粪堆:大力实施“一池两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工程。拆除临街畜禽圈舍,在村外统一规划饲养小区,推行畜禽集中圈养,推进规模化养殖。
3、清理垃圾堆: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投放、清运、填埋。各村要在主要街道合理设置垃圾桶,配备保洁员。各村要设立环卫组织,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垃圾运输车辆。城中村、周边村等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户收、村集、镇(街道)清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环卫管理一体化建设。偏远村在村外统一设置垃圾处理场所,集中进行处理。
同时,综合采取教育、法律、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清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清理残墙断壁,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整体形象。
为加强对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的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社区以及有关责任部门(单位)任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具体负责村庄绿化及整治工程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集中整治工作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社会事务局做好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财税部门要筹措落实财政奖补资金。林业部门要搞好规划设计,落实各项绿化任务。农业、水利、畜牧兽医等部门要从沼气池建设、水体治理、规模化养殖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扶持力度。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的目的、内容及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通过发放倡议书、明白纸,面对面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提高群众对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一批村集体经济好、村庄建设基础好、“两委”班子强、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培育精品,打造亮点,建设一批在全县乃至全市领先的精品工程,做到工作有抓手、参观有看点、汇报有亮点。
采取各级政府投入一块、项目资金倾斜一块、市场机制运作一块、社会各界捐助一块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各村也要增加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的投入。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程与县林水会战统一规划布局、统一部署实施、统一调度指导、统一考核验收,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考核制度,考核分别安排在每年6月春季造林结束后和12月秋冬造林结束后。对考核验收达标的村庄进行奖补,并颁发奖牌;对考核验收不达标的村庄不予奖补,经整改达标后方可进行奖补,并颁发奖牌。
要创新造林投入机制,明晰林木产权和承包经营权,落实管护责任和受益权,激发农民群众投资造林的积极性。要建立环卫长效管理维护机制,有专门组织领导、有专项规章制度、有专职管护队伍、有村民参与和监督制度,确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弹。要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绿化文明示范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对弄虚作假或降低标准的取消荣誉称号。
对园林绿化进行重视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发生的,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林业技术以及园林绿化技术方面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园林绿化的作用,观察其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经常将经济建设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对林业生态系统不加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不高。这种情况造成的现象就是在我国的某些地区,确实获得了经济上的显著发展,但是在林业生态环境方面却比较差,这种破坏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自身的平衡能力,如果长此以往,人类将会受到反噬,经济发展也不可能以长远的姿态进行。因此,在林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很多地区提出了各项政策,开展全面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建设,对其发展进行优化。但是,在目前看来,这也仅仅起到了一部分的改善作用,存在的问题还是很明显。比如,各个管理部门没有对政策进行很好的实施等。
2.1对各种科学技术进行合理运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相关行业对林业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视,投入的资金力度明显扩大,在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对园林绿化进行发展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相关部门提高对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创新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环境,比如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根据气温、水分等种植不同的植物,将科学化管理应用于人工产业林当中。此外,我国还需要对林业发展的产业链进行扩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对科技型和创新性产业林的投入力度进行适当加强,为我国产业林的发展提供技术力量和资金扶持。2.2强化林业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生态经济的发展,合理保护各种区域林业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园林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将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进行凸显。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城市规划理念被人们提了出来,应该将其应用于林业生态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并根据当地生态绿地建设的现状为其引入全面的环境系统。让社会全体共同为完善的生态网络系统贡献一份力量,实现多层次的发展格局。2.3全面建设园林绿化工程,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园林工程项目相对比较复杂。比如可能会涉及到区域绿地项目、公园项目等。在对这两个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其在建设目标上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能够在城市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考察,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林业发展的范围进行全面拓宽,使其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满足城市平衡发展的需求。比如,在对城市发展中心区域进行建设时,需要全面扩大绿地工程建设的力度,对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对目前该城已有的绿化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强化公园、绿地工程的建设。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关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予以重视,对树种进行选择时应该根据其适应性进行选择,对于适应性不强的树种应该不予考虑。在种植常绿高大乔木时,可以对其种植面积进行适当的扩大,同时保证种植的各类植物能够形成复层的结构组成,从而在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绿化工程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城市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加强,并完善绿化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面貌,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强化林业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王志义,万吉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8(8):70.
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及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背景的不同,我国小城镇的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文化产业职能,直到建筑、环境的形式风格等诸方面,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的小城镇一般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面积较小,容积率低,城镇用地较宽松,合理利用力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小城镇发展很快,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紧邻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城市及周边自然地理特征保存较完好,工矿企业污染源少,城镇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全国小城镇绿化率达18.72%。(3)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历史遗迹、文物景点遗存较多,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富有特色,风俗人情、文化传统独具魅力,呈现多元化发展。(4)经济活力低下,二、三产业不发达,财政收入有限,城镇基础设施较差。(5)小城镇布局简单,缺乏创造。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规划缺乏前詹性,存在着不合理的城市网格布局,以目前来看,按照属地性质,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需求,力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不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并结合当地小城镇发展,做到“突出重点,控制特点”的发展思路。
小城镇绿地系统布局上应根据城镇的形态及自然条件,采用环形、楔形、带形、块形等形式灵活布置,使绿地大小结合、布点科学、结构合理。绿化树种应以本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外来树种,本土树种最适应本土条件,抗性强,宜生长。因此,无论从生态学的观点,环境功能的观点,还是美学观点来看,具有地方特点的本土树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并应作为城镇绿化的主要树种。同时也可以选用本地或邻近城镇经过引种驯化及较长时期考验的外来树种,以丰富绿化树种种类。城市绿化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地域,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按照其适应性、生存性、生长发育规律性,选用适合的物种,进行城市绿化将大大提高绿化树种的成活力面,减少财政支出。小城镇绿地系统设计应以提高绿地生物量的产出为目标,从传统的重视视觉美向重视生态效益的生态园林形式转化,以森林化、自然化、生态化为标准。小城镇绿地系统除了要建设好城市公园、滨水景区、环城林带等大型绿地外,还应重视街道、居民区、单位、庭院等处的绿化,以联合国提出的人均60平方米城市绿地为明标,使小城镇“不是在城市中建筑花园,而是在公园中建筑城市”,使市民“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雅致”,以实现《马丘比丘》所述的“建筑、城市、园林绿地的再统一”。对园林绿化用地给予足够的重视,留足留好园林绿化用地。要根据城镇生态学原理,规划结构合理的生态绿地系统;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因地制宜,使小城镇面貌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要多规划建设一些街头绿地、景点,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由于地域辽阔,我国的小城镇所处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将小城镇地域中的山体、溪流、江河湖海、沼泽、植被、动物等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纳入小城镇空间发展系统,构造出花鸟虫鱼,四季有花,流水不断的城市网格图,将形成独特的城镇风光和生态景观,起到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小城镇的绿地系统应充分利用城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色走廊、居民区绿化等形式,将其有机的组织到城市景观中来。小城镇的绿地系统也可以与这些自然资源相衔接,如将其建为城郊风景区、城郊滨水景区等,使它们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被城镇所利用。小城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搞好园林绿化的业务指导,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小城镇园林绿化人员素质,提升绿化质量。在对这些自然生态资源的利用中,应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它们的自然风貌特征,避免建造过多的构筑物。对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植被,应保持其原始状态。对溪、河、湖、海的利用,应避免破坏其自然的线型、岸线及断面。修建道路时,应顺应自然地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公共绿地少,绿地指标低是小城镇园林绿化现状。绿地档次不高,设施不足,绿地率和均绿地面积普遍较低。绿化大多没有形成公园及公共绿地、街道和主要道路绿化、各单位和小区的庭院绿化完整的绿地系统,绿化档次不高,而且现有的公共绿地中为市民提供的各种设施明显不足。树种选择和搭配不合理,绿化效益差,街道绿化中行道树品种单调,达不到一街一景的效果,不能满足城市绿化的需要。在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公共绿地中不注重树种搭配,盲目效仿,过于强调美化作用,艺术水平不太高的雕塑占据大量空间,乔木比例过少,遮荫树少,季相性强的草本花卉少,一年当中只见绿地,难见花开,缺乏空间层次性和艺术性,给人以单调呆板的感觉,绿化成本高,景观效果却很差。而且由于灌木和草皮的根系浅,后期维护需要勤浇灌勤修剪,浪费水资源和投入更多的人力,养护成本增加,而且环境效益差,不能更有效地发挥绿地的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对小城镇中不宜作建设用地的各种荒山、坡地,应将其全部纳入小城镇绿地系统中绿化起来,以提高人们的生活与环境质量。
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准。城市是把各种文明作为文化积淀集合起来的实体,城市要有积淀文化的能力才能发展。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缺乏个性和生机的城市。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每个城镇,一定有它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有它的生、长、盛、衰、重生的过程,因时代的变迁,有它的新陈代谢和新的需求。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是建立于过去之上的。小城镇的文物古迹、地方文化、传统精神及生活形态是其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是其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具有的社会、经济、历史、考古、艺术等价值,能唤起人们对城镇历史的回忆和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心。对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我们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在建设小城镇的公共环境中,要突出人文与自然资源的平衡和谐发展,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历史遗迹、古城旧区等文化资源,或以文物古迹为中心建立公共绿地,或在古城旧区的建立绿化带,作为新旧城市风貌的过度。我国的古建筑,由于多为土木结构,不能永久,故应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对于已不存在的历史古迹,不提倡再建。对于必要的修复应按有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对文物古迹的绿化,应本着突出遗迹、保护原貌的原则,绿化设计要严格按要求进行,避免绿化破坏遗迹景观氛围、喧宾夺主。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将其中有价值的能体现城镇历史的文化资源尽可能地保存下来,哪怕只是一段墙体。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座破旧的工厂改建时,原来工厂的烟囱、墙体等均被保存了下来,被改造成公园的景物和设施。由于绿地与城市历史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因而这个公园成为巴塞罗那最受欢迎的公园之一。我国的小城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这些文化载体的民居建筑、街坊碑刻、城墙亭榭等,在城市发展中应尽可能地结合绿化保存下来,使其不致因经济的发展而永远地消失。对小城镇的文化传统、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等文化资源,应在城市绿化中以各种方式将其体现出来。更好的体现小城镇的小而美,美而精的宜居环境。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